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网站管理
   西藏七地市旅游投诉电话   西藏旅游在线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西藏旅游在线网自律公约   西藏重要电话簿

西藏概况 » 昌都市概况

昌都市概况

西藏旅游在线网 2015-03-13 11:50发表
阅读次数 2846

昌都市位于西藏自治区东部,地处横断山脉和三江(金沙江、澜沧江、怒江)流域,素有“藏东明珠”的美称。自清末改土归流置昌都府以来,昌都县便一直是昌都市的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享有“藏东门户”的盛誉。以昌都镇为中心,东与四川省相望,东南面与云南接壤,西南面与西藏林芝地区毗邻,西北与西藏那曲地区相连,北面与青海省交界,西望西藏自治区首府拉萨,处在商贸往来的枢纽地位。 


中文名称:昌都市


外文名称:Qamdo Prefecture


行政区类别:地区


所属地区:中国 西藏


下辖地区:昌都、江达、贡觉等11个县


政府驻地:昌都县城关镇


电话区号:0895


邮政区码:854000


地理位置:西藏自治区东部、澜沧江上游


面积:11万平方公里


人口:60万人(2010年)


方言:藏语


气候条件:属藏东南高原温带半干旱季风气候


著名景点:昌都县附近有卡若遗址、绛巴林寺等文化遗址。


车牌代码:藏B


行政区划 


截至20051231日,昌都市辖11个县。


昌 都 县  面积10652平方千米,人口9万。邮政编码 854000。县人民政府驻城关镇。


江 达 县  面积13200平方千米,人口7万。邮政编码 854100。县人民政府驻江达镇。


贡 觉 县  面积 6256平方千米,人口4万。邮政编码 854200。县人民政府驻莫洛镇。


类乌齐县  面积 5879平方千米,人口4万。邮政编码 855600。县人民政府驻桑多镇。


丁 青 县  面积12955平方千米,人口6万。邮政编码 855700。县人民政府驻丁青镇。


察 雅 县  面积 8413平方千米,人口5万。邮政编码 854300。县人民政府驻烟多镇。


八 宿 县  面积12564平方千米,人口4万。邮政编码 854600。县人民政府驻白玛镇。


左 贡 县  面积11726平方千米,人口4万。邮政编码 854400。县人民政府驻旺达镇。


芒 康 县  面积11431平方千米,人口7万。邮政编码 854500。县人民政府驻嘎托镇。


洛 隆 县  面积 8184平方千米,人口4万。邮政编码 855400。县人民政府驻孜托镇。


边 坝 县  面积 8894平方千米,人口3万。邮政编码 855500。县人民政府驻草卡镇。


矿产资源 


昌都市具有丰富的资源,蕴藏着巨大的经济潜力,开发前景极为广阔。 矿产资源种类繁多。位于横断山脉、三江流域的昌都市,因其特殊的地理构造,形成了极其丰富的有色金属和非金属成矿带。主要矿产有金、银、铜、铁、铬、钼、铀、锡、砷、煤、水晶石、冰川石、宝玉石、大理石、石灰石等矿种近百个,以有色金属矿为优势。已探明储量的矿产达37种,矿产地96处,有大型矿床23处,中型矿床24处。位于江达县的玉龙铜矿属国家两个特大型铜矿之一,储藏量达650万吨,是我国第二大斑岩铜矿。玉龙铜矿不但储量大、品位高,且伴生有相当数量的金、银、钼、铁、铅等有色金属,易于露天开采,开发前景广阔。 水能资源十分丰富。昌都市河流众多,由东向西依次有金沙江、澜沧江和怒江三大水系,流域面积达10.82万平方公里,水资源总量达771.1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资源量605.5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量165.6亿立方米;天然水能总蕴藏量达3104.7万千瓦,占全自治区的30%。昌都市的地热资源同样丰富,有间歇喷泉、沸泉、热泉、温泉等。 畜产品资源数量可观。全地区有辽阔的天然草场和相当数量的各类牲畜,年出栏达90.9万头(只),可提供牛、羊肉51529.7吨,酥油和牛、羊绒数量也相当可观。 森林资源得天独厚。全地区11个县,县县有森林,木材蓄积量达3.6亿立方米。其中珍贵树种有云杉、冷杉、云南樟、落叶松、高山松、桦树等20余种;经济林木有核桃、石榴、花椒、柑橘、苹果、梨等。林下资源同样十分丰富,各种野生菌类如松茸、鸡油菌、猴头菌、羊肚菌、黑木耳、香菇等因其种类多、数量大、无污染、品质优而闻名中外,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 药材及植物资源极为丰富。昌都市有各种植物1200多种,可利用的药材有750多种;虫草、贝母、红景天、雪莲、天麻、大黄、当归、党参、三七、菌灵芝等都有较高的产量。野生动物药材麝香、鹿茸、熊胆、牛黄、雪蛙等也有一定的产量。独具特色的名贵藏药珍珠七十味、常觉等饮誉藏区,畅销国内外。 生态景观、人文景观、民族风情独具魅力。昌都市不仅有历史悠久的卡诺遗址、强巴林寺和千姿百态的奇峰异洞、神山圣湖等巧夺天工的自然景观,也有融自然与人文内涵于一体的茶马古道,古朴浓郁的民俗风情,奇特的宗教民族艺术,精湛的石刻艺术,精美的唐卡画,精雕细镂的金银首饰。全地区有寺院539座,除藏传佛教的萨加、宁玛、噶玛噶举、格鲁教派及本教外,还有天主教和伊斯兰教堂;著名的卡诺遗址和达玛拉山恐龙化石群举世闻名。此外还有八宿县集冰川和湖泊为一体的然乌湖,边坝县的白、黑、黄三色湖等瑰丽景观。高原的风光和独特的地貌,封闭而恬静的自然环境,悠久而浓厚的本土文化,无不显示出昌都自然、人文、民族风光的独特与绚丽。


地区人口 


昌都市共辖11个县,包括24个镇,118个乡,1622个自然村。昌都县城关镇是地区行署所在地。


全市总人口58.36万人,占西藏自治区总人口的12%,人口密度平均每平方公里4.8人。人口和城镇主要沿澜沧江和其支流分布。


全市城镇人日8.08万人,城镇化水平14.2%,其中昌都城关镇常驻人口和流动人口之和约6万人,是城镇人口的主要分布区。一般建制镇规模很小,人口仅为1000-6000人。


在人口的民族构成上,藏族占总人口的95%以上,是主体民族。此外还有汉族、纳西族等民族。其中位于南部与云南省交界地区的盐井乡是西藏唯一的纳西族民族自治乡。


昌都市在人口的民族构成上,藏族占总人口的95%以上,是主体民族。此外还有汉族、纳西族、侗族、苗族、黎族、白族、土家族、瑶族、布依族等民族。其中位于南部与云南省交界地区的盐井乡是西藏唯一的纳西族民族自治乡。


社会基础 


昌都市现有电力、水泥、煤炭、森工、印刷、食品、藏药等26家国有或国有控股企业。民族手工业历史悠久,民族服装、民族家具、金银手饰加工等具有浓厚的工艺特色和民族风格。


市境内国道317线、318线和省道303302线横跨东西,国道214线纵贯南北,全地区公路通车里程6408.7公里,其中国道1634.2公里,省道671.2公里,县乡公路4103.2公里,拥有各类机动车4936辆,年货运量30.39万吨。可起降波音大型客机的邦达机场,辟有昌都至成都、昌都至拉萨航线。交通运输业稳步发展,2003年完成各项货运总量42.4万吨,客运完成32.3万人(次),分别增长10.6%21.9%,航空旅客发送量达5.47万人(次),增长8.96%


全市现有各类学校682所,适龄儿童入学率为96.97%。全地区教育已基本实现“普六”,正为实现“普九”而奋斗。文化、广播、电视等事业蓬勃发展,“村村通”工程、精神文明活动中心、乡村文化站(室)的建设,极大地改善了基层农牧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广播、电视覆盖率分别达到86.88%88.77%,全地区有各类卫生机构243个,医院152个,合作医疗覆盖率为98.5%


宗教文化 


多样的宗教文化是昌都市典型的文化现象。昌都市的宗教文化类型有原始宗教本教,藏传佛教,伊斯兰教和天主教。在藏传佛教内部,存在不同教派,诸如宁玛派、噶举派、萨迦派、格鲁派等。


与多样化的宗教文化相对应的是众多的寺院和具有强烈神秘色彩的寺院文化。民主改革以前,昌都市共有藏传佛教寺院703座,其中格鲁派寺院322座,宁玛派寺院212座,噶举派寺院117座,萨迦派寺院52座。孜珠寺是昌都市最大的本教寺院,保留着许多许多古老的宗教和文化习俗。强巴林寺是格鲁派在昌都市最大的寺院;噶玛寺是噶玛噶举派的祖寺,该派的黑帽系高僧最早采取活佛转世来解决其寺院住持的继承问题,开启了活佛转世的先河。类乌齐寺是今存不多的达拢噶举派的寺院。位于昌都县城的清真寺和芒康县盐井地方的天主堂,是外来宗教对昌都宗教文化的影响的具体表现。


宗教节日是寺庙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包括正月一日到十五日的酥油花灯节。藏历四月十五日纪念释迦牟尼而举行的“萨噶达瓦节”、七月三日至十五日“央勒节”(夏令安居节)、九月二十二日的“拉白节”(降神节)、十月二十五日的“燃灯节”(纪念宗喀巴大师圆寂日)、十二月二十七至二十九日的“古庆节”(跳护法神舞)。


经济情况 


1959年前的昌都,长期处于政教合一的僧侣和贵族专制的封建农奴制社会。这种封建农奴制度是以土地等生产资料归地方政府、贵族、僧侣占有和农奴对他们的人身依附关系为主的一种封建剥削制度。广大农奴没有丝毫的人身自由,被农奴主当做私有财产任意处置。同时,农奴制度也严重束缚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二牛抬杠”、“刀耕火种”、“烧荒肥田”的耕种方式和牧业上逐草依水的游牧方式使昌都经济长期处于极端落后的状态。在这种生产力状况下,加之农奴主的过分掠夺,广大农奴昌都市卫星地图过着衣不遮体,食不果腹的生活,世代挣扎在死亡线上。


1959年后,特别是1978年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昌都市各行各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今日的昌都,经过近40多年的建设,已从封建农奴制社会飞跃到现代文明社会,经济从单一的原始农牧业发展为现代工业、农牧业及第三产业等并举的多元化经济结构。广大农牧民群众不再是依附于封建领主的农奴,他们真正成为自己和社会的主人,古老的昌都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如今,昌都市的农业生产逐步走向机械化。到1997年底全地区农业机械总动力达7.10多万千瓦,机耕、机播面积分别达到3146.673986.67万公顷。过去农业完全靠天吃饭望天收成的状态得到根本改变,国家累计投入资金达1亿多元人民币,共建成大小渠道3940条,总长6100公里,千亩以上灌溉工程28处,水库和塘坝560座,总库容量6420万立方米,提灌站16座,装机620千瓦。全地区农田灌溉面积由民主改革时的1.13万公顷增加到现在的2.67万公顷,增加了一倍,占土地耕种面积的53.28%。到1997年底全地区共建成电站70余座,总装机容量26000千瓦,其中地区电站2座,9600千瓦,县电站10座,11095千瓦,乡村电站55座,4553千瓦,35千伏高压线路94公里,10千伏高压线路700公里。水利水电建设的长足发展,改善了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使人们从实际利益中,进一步体会到了中央政府的民族政策带来的实惠。


1951年前的昌都市没有一个农、牧、林、水专业技术机构和农业科技人员,靠的是原始耕种,那时地里有了虫子,庄稼生了病,唯一的办法是请喇嘛念经。自1959年民主改革以来的40年间,昌都市先后建立健全了各级专业机构,现有市农业技术推广站12个,配种站9个,畜牧兽医总站1个(内设畜牧、草原、兽医专业及化验室等),动检站1个,11个县兽医防疫站和3个动物检疫站,乡(镇)村兽防站90个;全地区有7个县成立了林业局,4个县建立了林管站;此外,还建立了农业技术推广站;目前,全地区共有各类农牧专业研究所、实验场、实验基地、种畜、种子、改良站达121个。随着各种服务体系的建立,从而带动了科技进步和农业的发展。据统计表明,1997年昌都市国民生产总值为67716万元,发展速度达为平均年增长10.02%。建立起的农业科技服务网络,扩大了科技示范区,增加了农业技术的科技含量,使昌都农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1997年农业生产总值49095.2万元,粮食连续获得丰收,总产量达到12.15万吨;各类牲畜存栏350万头(只、匹);乡镇企业、民族手工业、多种经营总产值达到22802.78万元;非国有经济得到不断发展,促进了市场发育。据统计1997年底全地区个体工商户达到3881户,从业人员4648人,注册资金3477.84万元。


为了进一步改善昌都市的农牧业生产条件,总投资近7亿元的国家和西藏自治区级重点工程"藏东三江流域"(金沙江、澜沧江、怒江)开发工程还在实施之中,项目建成后,昌都市的总电站达到44座,装机容量将达到10730万千瓦,引水工程达到1.87万公顷,人工草地1.24万公顷,提灌4533公顷。三江流域地带将成为昌都市的商品粮、蔬菜副食、轻纺手工业和科技推广应用基地。


20世纪50年代以前,昌都市的工业几乎是一片空白。今天的昌都工业已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初步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现代工业。昌都市现有电力、煤炭、纺织、水泥等10多个行业,据1997年统计,年发电量为5774.78万千瓦时,水泥产量为2.48万吨,煤炭产量为1.1万吨。如今昌都市的水泥厂、昌都肉联厂、马查拉煤矿、玉龙铜矿、金河电厂等一座座现代化的工矿企业正在古老的昌都土地上崛起。


20世纪50年代昌都的邮电通讯十分落后,通信网点稀少,服务对象主要是官府或商昌都市人,绝大多数农牧区的邮电通信一直是空白。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后,创办了全西藏第一个人民邮电机构--昌都邮电局。从此,昌都市的邮电通信事业开始不断发展,到目前昌都市有地区邮电局和11个县局。市话交换机容量3800门,地区所在地和各县的长途市内合一程控电话均已开通。开办了用户电报、礼仪哈达电报、邮政快件、邮政储蓄、集邮、藏文电报、长途直拨电话等业务。昌都卫星通信从无到有初具规模,现已建成开通了以昌都为中心的各县VSATTES卫星通信,形成邮电通信新格局。


随着昌都各行事业的不断发展,农牧民收入也大幅度增加,生活水平明显改善,其中一部分农牧民已经富裕起来,步入小康。到1997年全地区农牧民人均收入1213.43元,农牧民人均消费为986.09元,绝大多数农牧民的温饱问题基本得到解决部分农牧民家里已有汽车、拖拉机、家庭影院等高档消费品和大型农用生产资料。40%左右的农牧民家庭盖起了新房,生活用具也已普遍从单纯的陶器变得丰富多样。今天,昌都城镇、乡村市场繁荣,商品丰富,各农贸市场摊位毗连。现在冬季的菜市场是昌都的一大景观,菠菜、黄瓜、蒜苗、油菜、西红柿、萝卜、茄子、辣椒、冬瓜等各种蔬菜应有尽有,还有鲤鱼、鲢鱼、带鱼、黄花鱼,甚至螃蟹、甲鱼和虾等水产品;这些食品除有的产自本地外,还有来自邻省四川等地区,昌都人的餐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收录机、自行车、缝纫机、彩色电视机、电冰箱、电话等家用电器也纷纷走进普通农牧民家庭。据1997年统计,全地区每百户家庭拥有电视机9.85台,其中城市每百户家庭拥有89台彩电,农村电视每百户拥有0.84台,每百户拥有收音机3.9台。如今的农奴后代们无拘无束地谈笑着看电视、电影或听收录机,别有一番风味。


由于农牧民群众物质生活的不断提高和政府宗教自由的政策,昌都地方政府认真贯彻信教自由政策。现在昌都人民在国家宪法和法律的保护下,享受着开展正常宗教活动的充分自由。


昌都农牧民群众的服饰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羊羔皮、水獭皮做成的藏袍,玛瑙、石、玉制成的首饰,用金丝缎和银丝带装饰的民族帽已成为昌都人民的日常服饰。继承了传统民族特色,又融合藏汉服饰风格设计的新款藏袍尤其是受昌都青年人的喜爱。


历史沿革 


昌都县城坐落在群山怀中,它被称作从四川和云南入藏的门户。昌都是藏语,其意为“水汇合处”。扎曲和昂曲在昌都相汇为澜沧江。这也是昌都这一名称的由来。


昌都市古称康或客木,以区别于卫、藏、阿里等地区。昌都市具有悠久的历史,1977年和1980年相继发现的新石器时代遗址--昌都卡若遗址和昌都小恩达遗址表明,早在五千年以前,昌都市就已有人类繁衍生息,并已形成了初级村落。当地的居民已开始种植易于生长的谷子,饲养适应性广泛的家畜猪,同时也以狩猎狐、青羊、马鹿等作为补充。昌都市的察雅一带是藏族史诗《格萨尔王》中《桨巴》所记述的格萨尔与炯巴人为争夺食盐而发生交战的地区。按照藏族传统昌都市的地理概念,这里同时是朵康六岗中的察瓦岗,系有名的产盐之地。考古发现与实地调查,也可以发现不少当地居民传说是炯巴人留下来的石墙、石阶等建筑遗址。 


吐蕃时期(公元79世纪),昌都市是著名的东女国和苏毗王国的所在地。据《旧唐书》第一百九十七卷《南蛮西南蛮传》 记载:东女国,西羌之别称,以西海中复有女国,故称东女焉。俗以女为王。东与茂州、党项接,东南与雅州接,界隔罗女蛮及百狼夷。其境东西九日行,南北二十二行。有大小八十余城,其王所居名康延川,中有弱水南流,用牛皮为船以渡。我国著名藏学家任乃强先生考证也称,今昌都一带为东女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至此今日在昌都市还可以看到吐蕃东女国和苏毗王国文化的痕迹。


公元13世纪,元朝将西藏归于祖国版图后,在昌都市和四川甘孜设置了朵甘思宣慰司都元帅府。明朝时西藏佛教格鲁派兴起,其影响逐渐深入康区,在昌都市形成若干呼图克图--大活佛转世系统。明朝政府在此设置了朵甘都指挥使司,委任各地的部落酋长和各大头人与寺庙的大喇嘛管理。明(13681644年)末蒙古和硕特部固始汗白利土司后,昌都市也受固始汗的统治。清朝(16161911年)在这个地区封委了一些大活佛和土司各辖其地,受驻藏大臣和达赖喇嘛的管理。清朝还在昌都设立了粮站,委派粮台、游击等文武官员驻守昌都,并从四川、云南派有制兵130名驻扎昌都,传递谕旨奏折,保护昌都寺大活佛和粮台。清末赵尔丰在昌都市的一些地方实行改土归流,昌都市改称川边。


19501019日后,成立了昌都市人民解放委员会,并下设3个管辖区,即昌都解放委员会直辖13个宗、三十九族地区第一办事处所辖10个宗和波密地区第二办事处所辖3个宗及盐井、察隅共28个宗,直属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管辖。1955年西藏自治区筹备委员会成立后,昌都市则划规其管辖,1960年初设昌都市行署,专署驻昌都县。


1960年设昌都专区,专署驻昌都县。以昌都宗与拉多宗合并设昌都县;以江达宗与西邓柯宗合并设江达县(驻江达);以贡觉宗与三岩宗合并设贡觉县(驻莫洛);以察雅宗设察雅县(驻烟多);以左贡宗设左贡县(驻亚中);以江卡宗(芒康宗)与盐井宗合并设宁静县(驻嘎托);以桑昂曲宗设桑昂曲县(驻吉公);以八宿宗设八宿县(驻同卡);以洛隆宗与硕督宗合并设洛隆县(驻洛隆);以边坝宗与沙丁宗合并设边坝县(驻边坝);以丁青宗与色扎宗、尺牍宗合并设丁青县(驻甲木塘);以类乌齐宗设类乌齐县(驻类乌齐)。将嘉黎宗及倾多宗、易贡宗、曲宗划归林芝专区;巴庆宗(巴青)、比如宗、聂荣宗、索宗划归那曲专区。撤销第一办事处与第二办事处。昌都市辖昌都、江达、贡觉、宁静、洛隆、丁青、边坝、察雅、桑昂曲、八宿、类乌齐、左贡等12县。


1961年八宿县由同卡迁驻白马。19629月,昌都专员公署办公会议对各县行政区划作了调整,全地区12个县划为94个区、1个镇(昌都县城关填),472个乡。


1964年原林芝专区所属波密县(驻扎木)划入昌都专区。辖13县。


196511月经国务院批准将宁静县改名为芒康县(为尊重群众原有的习惯称呼)。19662月经国务院批准将桑昂曲县改名为察隅县(驻吉公)。


1970年昌都专区改为昌都市,地区驻昌都县。洛隆县由洛隆迁孜托;边坝县由边坝迁驻草卡区的东马司(距草卡区6千米)。昌都市辖昌都、贡觉(驻莫洛)、左贡(驻亚中)、察隅(驻吉公)、洛隆(驻孜托)、丁青、波密(驻扎木)、江达、察雅(驻烟多)、芒康(驻嘎托)、八宿(驻白马)、边坝(驻东马司)、类乌齐等13县。


1971年左贡县由亚中迁驻汪达。


1975年类乌齐县由类乌齐迁热扎卡。昌都市辖昌都、贡觉(驻莫洛)、左贡(驻汪达)、察隅(驻吉公)、洛隆(驻孜托)、丁青、波密(驻扎木)、江达、察雅(驻烟多)、芒康(驻嘎托)、八宿(驻白马)、边坝(驻东马司)、类乌齐(驻热扎卡)等13县。


19861月,经国务院批准将昌都专区的波密、察隅两县划归林芝专区。昌都市实际辖11个县,90个区(镇)。


19873月始,实行撤区并乡,调整乡镇行政区划,保留13个区,全地区辖159个乡,9个镇,1622个行政村。


1997年,面积10.8万平方千米,人口55.8万,地区行署驻昌都县城关镇。辖昌都、芒康、贡觉、八宿、左贡、边坝、洛隆、江达、类乌齐、丁青察雅11个县。(数据来自《政区大典》)


19995月,昌都市再次对部分乡镇的行政区划作了调整:撤销原保留的13个县辖区,共设立24个镇、118个乡(含民族乡1个)。


2000年,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昌都市总人口586152人。其中: 昌都县 94419人、江达县 68993人、贡觉县 43160人、类乌齐县 40895人、丁青县 60586人、察雅县 53009人、八宿县 38170人、左贡县 41803人、芒康县 73155人、洛隆县 41144人、边坝县 30818人。


2010年,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昌都市总人口约为60万人。


附:盐井、生达、碧土和妥坝4个县


根据19731230日中共昌都地委、昌都市革命委员会《关于芒康、江达、昌都、丁青等县行政区划调整与成立新县的报告》,1979616日西藏自治区革命委员会“本着有利于领导,有利于发展生产,有利于边防稳定和加强建设的原则”,兼顾群众的历史习惯和自然条件,地理环境等因素,同意在昌都市新增设盐井、生达、碧土和妥坝4个县,报经国务院批准。1983108日,国务院批准设立4县:设立盐井县,以芒康县部分地区为其行政区域;设立碧土县,以左贡、察隅2县部分地区为其行政区域;设立生达县,以昌都县、江达县部分地区为其行政区域;设立妥坝县,以昌都、察雅、江达3县部分地区为其行政区域。但4县因故一直没有建立。(编辑:西藏旅游在线网 网址:http://www.tibetline.cn/ 



目前共0 条评论
我要评论
您现在是匿名评论        登陆       注册
性别:

注册成为本站用户
便可任意更换头像
评价
当前心情
评论内容
  500字以内, 双击计算长度
 



点击表情图即可在内容中加入相应的表情 (一次最多限用10个):
验证码: 看不清换一张
相关热点推荐
林芝市概况
拉萨市
西藏自治区
阿里地区概况
昌都市概况
日喀则市概况
山南概况
林芝市
那曲地区概况
拉萨概况
阿里地区
日喀则市
昌都市
那曲地区
山南地区

散文小说 西藏奇闻轶事 西藏游记 西藏历史故事
马兴鹏作品集 感悟山南 藏传佛教发展之后弘期
散文诗歌 云中天堂:南迦巴瓦峰 神秘消失的古格王朝
林芝民间故事(景区篇) 灵魂信使 —— 秃鹫 喜马拉雅黄金面具之谜
林芝民间故事(人文篇) 去了西藏后的感悟 纳粹德国探访西藏秘史
西藏墨脱民间故事集 拿什么来纪念“西藏游”? 昌都战役之察隅战斗
其他民间故事 | 西藏古象雄文明的四大惊天谜团 杰钦修丹事件
查看更多西藏文艺 查看更多西藏游记 查看更多西藏历史

 ※※※※※※※※※※※※※※※※※※※※※※※※※※※※※※※※※※※※※※※※※※※※※※

 

360搜索 小说阅读网 西藏政府网 西藏新闻网 西藏人民广播电台 西藏旅游信息网 西藏信息中心 西藏藏语言文字网
凤凰网   中彩网 军事网 林芝政府网 新华网西藏频道

人民网西藏频道

中国西藏林芝网 阿里网 
百度   新浪 优酷 日喀则党政网 那曲新闻网   昌都旅游网 山南网 拉萨政府网 
  

免责申明

一、凡本网注明西藏旅游在线网http://www.tibetline.cn)的信息作品,版权均属于西藏旅游在线网,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和发表。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西藏旅游在线网。如有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二、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西藏旅游在线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根据文责自负的原则,该作品并不代表本网观点。

三、如因本网发布的作品内容涉及版权或存在其他问题,请于文章发布后30日内与西藏旅游在线网联系。联系方式:电话(传真):0894-5828306 电子邮箱:93878243@qq.com

※※※※※※※※※※※※※※※※※※※※※※※※※※※※※※※※※※※※※※※

 

欢迎您,您是本网站第 个访问者


中国互联网协会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110报警服务 无线互联网业自律同盟
Copyright © 2010-2015 www.tibetline.cn & www.tibet.nev.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