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网站管理
   西藏七地市旅游投诉电话   西藏旅游在线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西藏旅游在线网自律公约   西藏重要电话簿

西藏概况 » 那曲地区概况

那曲地区概况

西藏旅游在线网 2015-03-13 11:47发表
阅读次数 2629

那曲地区地处西藏自治区北部,位于青藏高原腹地,是长江、怒江、拉萨河、易贡河等大江大河的源头。[1] 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青藏公路、青藏铁路横贯境内。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青海省交界,东邻昌都地区,南接拉萨、林芝、日喀则三地市,西与阿里地区相连。境域面积450537平方千米,下辖10个县,1个特别区,截至2010年,全地区总人口462382人。行政公署驻那曲县那曲镇。

那曲地区除东部少量的半农半牧区外(耕地面积约8万亩),基本上是一个纯牧区,拥有草地面积5亿多亩,其中可利用草地面积3.8亿亩。

中文名称:那曲地区

外文名称:Nagqu Prefecture

行政区类别:地区

所属地区:中国西藏自治区

下辖地区:11

政府驻地:那曲县那曲镇

电话区号:0896

邮政区码:852000

地理位置:青藏高原腹地

   积:450537平方千米

   口:462382(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

   言:藏语

气候条件:亚寒带高原气候

著名景点:唐古拉山口、色林错、当惹雍错

   场:那曲机场

火车站:那曲站

车牌代码:藏E

政区代码:542400

1历史沿革

“那曲”因境内那曲河(怒江上游)而得名,旧译“黑河”,明末清初和硕特蒙古称喀喇乌苏,清代作哈拉乌苏、喀拉乌苏,为“那曲”这一藏语地名的满语义译。

那曲历史悠久,从20世纪50年代,地质学家和考古学家就在藏北高原发现许多打制石器,其形状和制造工艺,普遍带有游牧文化的特征,基本上属于旧石器时代中期或晚期的文化遗物,距今大约1-5万年。那曲地区明确见于史料最早的,便是古老的象雄政权,在汉文史籍中称之为羊同。在藏文史籍中,将这一地区称作“卓岱”,意为“牧业部落”,称这里的居民为“卓巴”,意为牧民,或“羌巴”,即北方人,或“羌日”,意为北方部落。在象雄鼎盛时期,象雄人将其地域划分为内、外、中三部。那曲地区,大致属于中象雄和外象雄。中象雄的中心“当惹琼宗”,就在那曲地区西南隅的当惹雍错湖畔一带。象雄势力衰微后,地域西缩。在7世纪前后,这一地区的东部地域归属于苏毗部落统治。后来,吐蕃部落逐渐强盛,统一了全藏,建立了强大的吐蕃王朝,藏北也被纳入其统治之下。松赞干布时期,将吐蕃分为四台和61个东岱(相当于千户),原苏毗部落故地设“孙波如”,共辖11个东岱,作为吐蕃向西域和河湟江岷地区扩张的基地,这一带显得特别重要,史称“军粮马匹,半出其中”。宋朝(960-1279)以后,那曲和羊八井、帮仓(今当惹湖和昂则湖一带)、朗如(今班戈县一带)被称作北方四部落。

1269年,忽必烈(元朝开国皇帝)派出官员在自青海到萨斯加的主要驿道设置驿站,其中在前藏设置驿站7所,驿道穿越今那曲的巴青、索县、比如、那曲及当雄一带,并派蒙古军士屯驻藏北,以后形成霍尔三十九族的藏北蒙古人势力。

17世纪至18世纪初属和硕特蒙古政权,并在腾格里湖(纳木错)驻扎蒙古骑兵震慑全藏。

1725年,清政府设青海办事大臣,委任第十二代“霍尔王”赤加吉钦总管三十九族,直属理藩院夷情衙门。

1728年,清廷在拉萨设驻藏大臣办事衙门。

1731年,勘定青藏地界,古拉山脉南北两麓诸部落,分归驻藏大臣和青海办事大臣管辖,三十九族划归驻藏大臣直管,同年清查各部户口,并向驻藏大臣衙门支差。

1751年(乾隆十六年),清王朝派兵平息了珠尔默特那木扎勒事件,并制定“善后章程十三条”,对西藏地方行政体制进行了重大改革。根据那曲所处的战略地位,清王朝决定在那曲建立坎囊宗,并隶属新建的西藏地方政府噶厦管辖。坎囊宗由宗教头领(即堪布)和部落头人(即囊宗)联合行使管理权。可以说这是藏北高原的第一个宗,是一种政教合一的统治方式。那曲还有一部分地区归班禅管辖。

1907年(光绪三十三年),共有八代“霍尔王”,均受清政府册封委任,有的还赐给顶戴花翎。

辛亥革命前后,中央王朝势力衰落,噶厦得以将历史上由驻藏大臣直管的达木及三十九族地区收归己有。第九世班禅被迫前往内地后,噶厦又强行接管了班禅属区。至此,藏北地区自吐蕃王朝崩溃以后,第一次全部置于西藏地方政府的直辖之下。

1916年,为了加强对达木和三十九族的统治,噶厦在霍尔地区设置了总管,即“霍尔基”,从此结束了历时五百余载、传二十一代的“霍尔王”历史。霍尔基从设立到结束,共历经九任官员。那曲总管共历五任,均为四品官,每任一僧一俗。

1942年(藏历水马年),噶厦地方政府设立绛恰基巧,管辖藏北牧区和拉萨以北的14个宗,那曲宗即为其中之一。当初的那曲宗名义上下辖7个大部落和51个小部落,而实际上却只管30个小部落,称为“雄巴”,其余21个小部落均属西藏上层贵族或大寺庙所辖,称为“格尔巴”或“格尔得”。

195010月,昌都地区和那曲地区东部首先获得解放。

19513月,昌都地区人民解放委员会宣告成立,原属噶厦绛曲基巧的聂荣宗、索宗、巴青宗、比如宗、拉日宗、尺牍宗、色扎宗、丁青宗隶属该委员会第一办事处(驻丁青),此后,各宗的人民解放委员会也相继成立。与此同时,那曲的中部和西部地区仍由噶厦绛曲基巧管理。

19523月,西藏和平解放的十七条议签订后,十八军独立支队主力2000余人,护送班禅大师经藏北返回后藏,那曲原属班禅的领地,也返还班禅。

酥油茶

19531月,中国共产党西藏工作委员会黑河分工委成立。

1956109,西藏自治区筹备委员会设立黑河基巧办事处。那曲宗即隶属那曲基巧办事处管辖。

1959年民主改革后,西藏自治区筹备委员会对藏北的行政区划作出重大调整,黑河基巧办事处下辖九个县。10月,筹委会决定撤销各地基巧办事处,设立行政公署。

19601月经国务院批准,正式将西藏的“黑河地区”改名为“那曲地区”。[2] 2月,黑河专员行政公署成立。

1965年更名为那曲行署。

1970年,那曲专区改称那曲地区,那曲县由那曲地区管辖至今。

1985年,国务院批准成立尼玛县。

201211月,国务院批准同意设立双湖县,至此,那曲地区下辖11个县。

2地理环境

位置

那曲地区地处西藏北部,位于青藏高原腹地,是长江、怒江、拉萨河、易贡河等大江大河的源头。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青海省交界,东邻昌都地区,南接拉萨、林芝、日喀则三地市,西与阿里地区相连。[1] 地理位置约东经8355分至955分,北纬2955分至3630分。

地貌

那曲地区地处西藏北部的唐古拉山脉、念青唐古拉山脉和冈底斯山脉之间。

中部属高原丘陵地形,多山,但坡度较为平缓,大多数山呈浑圆状。

西北部海拔较高,由于地处念青唐古拉山脉的分支山脉或余脉,山峰较多,地势险峻,高差显著,海拔高度均在5500米以上,最高的桑顶康桑山,海拔约6500米。

北部属唐古拉山区域,系典型的高原山川地形,呈不规则椭圆形。唐古拉山脉呈屋脊状,横卧其间,地势中部高,南北低,西高东低,由中部的6,600米,逐步下降到北部的4,700米、南部的4,500米,平均海拔在5,200米以上。这一地区的山脉由东向西延,主要有唐古拉山脉、托尔久(小唐古拉)山脉,桑卡岗(申格里贡山)山脉。

东部属高原山地,海拔在3,800-4,500米之间,平均海拔约4,100米,地势呈自西北向东南倾斜状,海拔渐次降低。该地区西部海拔4,400多米,多低山丘陵;东部海拔3,800多米,多高山峻岭,沟壑纵横,河流交错。因地形较为复杂,区域内除少量地方有部分高山草原外,其余均高山突兀,山势险峻,高山与高山之间形成深深的峡谷,谷底与山顶之间的高差多在1,000米以上。

南部属藏北高原与藏东高山峡谷交汇地带,部分地区海拔在5,000米以上,属高原丘陵;部分地区高山突兀,山势陡峻,高山与高山间形成狭长的深谷;在邻近林芝地区的地方,海拔高度急剧下降,海拔仅有3,000米左右,分布有较大块的谷地平原。

气候

那曲地区海拔较高,热量不足,气候严寒干旱,其含氧量仅为海平面的一半,藏北高原是西藏气候条件最恶劣的地区之一,是典型的亚寒带气候区。高寒缺氧,气候干燥,昼夜温差大,多大风天气,年平均气温为-0.9℃至-3.3℃,年相对湿度为48-51%,年均降雨量仅在100-200毫米之间,年日照时数为2852.6-2881.7小时,全年气候干冷,无绝对无霜期。

每年11月至次年3月,是藏北的干旱刮风期,一旦下雪就很容易成为雪灾,这期间气候干燥,温度低下,缺氧风沙大,延续时间又长。59月相对温暖,是草原的黄金季节,气候温和,风平日丽,降雨量占全年的80%,绿色植物生长期全年约为一百天左右,全部集中在这个季节。

3行政区划

区域沿革

2008年,那曲地区设10县、1特别区,即那曲县、安多县、聂荣县、比如县、嘉黎县、索县、巴青县、申扎县、班戈县、尼玛县、双湖特别区;县(区)辖89个乡,25个镇,1.283个村(居)委会。行政公署驻那曲县那曲镇。

4自然资源

水力

那曲境内河流纵横,水利资源极为丰富。长江、怒江都发源于这片世界之颠的地方,那曲境内汇入这两条江的支流各达20多条,汇入内陆湖泊及雅鲁藏布江的大小支流多达30多条,其他季节性河流不计其数。另外,那曲还分布着高原四大名湖之一的纳木错,西藏三大雍湖之一的当惹雍湖,湖泊星罗棋布,数量多达3000多个。

矿藏

那曲地区已探明的矿种有232种,其中,黄金、白银、铬、铅、锌、食盐、锂、玛瑙、水晶、硼镁、石油、玉石等已探明储量。蕴藏量丰富的有黄金、铅锌、食盐、硼砂、玉石等十多种,铬铁、锑等矿种,还有地热、铜、铁、硼、菱镁等矿种。据不完全统计,全地区共发现黑色、有色、贵金属、非金属及宝玉石矿共46种,矿产地335处。其中大型矿床11处、中型矿床20处、小型矿床(点)304处。经勘查探明储量的矿种12种,矿产地20余处。

植物

那曲地区东部的比如、嘉黎、索县的部分高山深谷中,蓄积着茂密的森林,森林面积为22万公顷,活立木蓄积1000多万立方米,主要树种有冷杉、云杉、柏树、松树、阔叶树及高山栎等。

那曲地区除东部少量的半农半牧区外(耕地面积约8万亩),基本上是一个纯牧区,拥有草地面积5亿多亩,其中可利用草地面积3.8亿亩。

动物

那曲地区生长的野生动物中,有10多种是特有的珍贵物种,被列为国家级重点保护对象,如野牦牛、野驴、藏羚羊、高原熊、獐子、白唇鹿、雪豹、猴、猞猁、盘羊、石羊、黑颈鹤、天鹅、白马鸡等国家一、二类保护动物,还有毛皮珍贵的狐狸、旱獭等,黄羊、雪鸡、狼、野鸭、黄鸭、斑头雁等动物。列入国家和自治区级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共有40多种。藏北高原最具特色的珍稀动物首推野牦牛,藏语称作“重”。其体型外貌与家牦牛相似,但体格要大得多,在藏北高原所有的动物中,是最大的动物,性情勇猛蛮横,不畏任何强暴。[8]

太阳能

那曲地区的平均日照时间在2886小时以上,具有日照时间长、日照率高、太阳的辐射力强等特点,发展太阳能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尼玛县和双湖特区的太阳能光伏电站,已经投产输电。许多企事业单位和城乡居民家庭已利用风能、太阳能采暖、照明。[5]

5人口民族

截至2010年底,那曲地区总人口462382人(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9]其中藏族326920人,占总人口的98.86%为藏族人口。

6经济概况

综述

2011年那曲恰青赛马艺术节--那曲锅庄

2012年,那曲地区生产总值预计完成65.57亿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从2007年的2843.05元增加到5492.25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07年的12008元增加到17595.6元。农牧业效益显著提高,农牧业总产值预计从2007年的11.5亿元增长到2012年的15.71亿元。

农牧业

 “十五”期间,那曲地区农牧业总产值持续增长,农牧区改革不断深化,3.39亿亩草场承包到40356户,分别占可利用草场面积和农牧民总户数的89.2%54.89%;全地区牲畜存栏742.93万头(只、匹),年递增0.73%;实现农牧业总产值9.67亿元,年递增7.52%,畜牧业内部结构和粮、经、饲种植业结构调整趋于合理。[11] 截至2012年,除东部三县外,其余县(区)已全部通过自治区验收,全地区已验收草原承包总面积3.91亿亩,占可利用草原面积的83.36%

工业

“十五”期间,那曲地区企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逐步发展,拥有新型采矿业、加工业、电力业、制药业、民族手工业等现代企业。不断加大企业改革力度,转变企业经营机制,积极培育民营企业,实现了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由粗放型向集约型两个根本性转变,形成了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共同发展的新格局。那曲地区工业增加值完成5400万元。[11]  

截至2012年,那曲地区组建了首家物业公司。那曲物流中心共引进企业82家,注册资金超过6亿元。非公有经济加快发展,全地区个体工商户发展到10098家;私营企业发展到318家。

7社会事业

科教

“十五”期间,那曲地区大力实施“科教兴地”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快了科技成果向牧业生产转化和推广步伐,加强了县、乡(镇)科技宣传、推广服务体系建设。

截至2012年,那曲地区现有畜牧业科研、推广机构126个,专业科技人员5856名,科学技术发展已覆盖到农牧业、工程、教育、卫生、环保、新闻、艺术等多个行业,科技对农牧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35%[10]

教育

那曲地区每年拿出财政收入的15%投入教育事业。在1995-2000年的五年间,全县教育总投入3120.6万元,其中正常事业费900.6万元,基本建设专款2220万元,中央、区、地投入1575.6万元,县级财政投入385万元,群众劳务投入68万元,对口援藏1020万元,社会捐助72万元。教育事业总体规模进一步扩大,教育基础设施和配套明显改善,学校布点基本完成,办学条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截止20009月,全县共有在校生7860人,其中一年级1487人,二年级1356人,三年级1315人,四年级2403人,五年级891人,六年级403人。现有县镇完小一所,在校生503人;乡级完小6所,在校生ll05人;乡级中心小学13所,在校生2915人;联村小学10所,在校生853人;教学点62个,在校生2484人。[12]

2012年,那曲地区教育顺利通过“两基”国检,小学、初中、高中入学率分别达99.05%93.54%38%,涵盖学前教育、义务教育、中等教育、职业教育、继续教育在内的较为完整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已经初步形成。

文化

“十五”期间,文化广播电视事业有了较大发展,基本实现了广播电视“村村通”,广播和电视人口覆盖率分别达到75.8%80.6%

截至2012年,那曲地区积极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已建成11个县级综合文化活动中心和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33个乡镇综合文化站,64个行政村文化信息资源共享设备,牧家书屋、寺庙书屋实现全覆盖。农牧区医疗制度实现县、乡、村全覆盖。

援藏

浙江、辽宁两省和五大国有骨干企业是对口援藏的两个地区。1995年以来,累计援助资金(含物资折价)6.47亿元,涉及农牧业、交通、通讯、市政、教育、卫生等基础设施项目359个,极大地改善了本地基础设施条件,促进了全地区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为那曲地区经济作出了重要贡献。[11]

交通

截至2012年,以109317国道和省道安狮公路为主体、以那曲镇为中心,辐射各县、乡、村的公路交通网络已经形成,通车里程达8.8万公里,建成的青藏铁路纵贯那曲。那曲、安多、比如、聂荣、班戈、索县、巴青、嘉黎共8个县陆续实现通油,114个乡镇、854个行政村通公路,乡、村公路通达率分别达到100%71.7%[10] 境内有那曲站,有那曲机场。

医疗卫生

“十五”期间,医疗卫生事业长足发展,人民健康水平明显提高。全地区现有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174个,医疗技术人员1010人,医疗服务水平有了较大提高,医疗条件大为改善,人口平均寿命从解放初期的35岁提高到68岁。

基础设施

实施了农网改造工程,安多、聂荣两县已并入藏中电网,班戈、嘉黎、索县、巴青、比如五县藏中电网并网工程正在实施,部分县(区)水电站建设,无电地区电力建设与主电网扩网工程等农牧区光明工程进展顺利。截至2012年底,基本解决了农牧民用电问题,行政村通电率将达到100%,用电人数将增加到45.09万人。全地区已全面实现县县通光缆、乡乡通电话、村村通邮的目标,乡(镇)通光缆率为72.8%,行政村通电话率达70%[10]

社会保障

“十五”期间,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和农牧区医疗保险制度积极推进,社区服务得到加强,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参统率均达100%,基本养老保险发放率100%,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1%

8历史文化

赛马会

那曲地区赛马会驰名中外。融政治、经济、文化、人情风俗为一体,是藏北沟通外部世界的一扇窗口。每逢藏历七月中旬,散处在草原上的账蓬汇集到藏北重镇——那曲。最能吸引人的是骑马拣哈达。骁勇的骑手们在飞奔的骏马上俯身拾起一条条洁白的哈达,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他们高超绝伦的骑技,令人赞叹不已。群马大跑将赛马会推向了高潮,那情景极为壮观,扣人心弦。穿红着绿的牧童,跨着骏马,从十公里外的起点开始,向着初升的红日,争先恐后奔驰而来。拔河、摔跤、举石头则是牧民们显示力量的壮举。赛马会上还要表演“羌姆”。这种宗教艺术从神秘的庙门走向赛马会,成为一枝独具风采的奇葩。

 赛马会上的商品琳琅满目,随意选购。大批来自各地的客商云集草原,让过惯了逐水草而居,随牛羊而徙的牧民们也把自信的目光投向斑斓的世界。[13]

那曲锅庄

那曲锅庄的特点十分明显,那就是粗犷豪放。藏北高寒、干燥、大风的气候环境为包括锅庄在内的那曲舞蹈定下了基调。

那曲锅庄舞姿矫健,动作挺拔,既展舞姿又重情绪表现,舞姿顺达自然,优美飘逸,不但体现了藏族人民纯朴善良、勤劳勇敢、热情奔放的民族性格,而且有一定的力度和奔跑跳跃变化动作,动作幅度大,具有明显的体育舞蹈训练价值和锻炼价值。不论从表演者的装饰上,动作节奏上,还是从表演时的舞姿变化上,都能体现出西藏民间体育的风格。

9风景名胜

人文景观

古代象雄遗址

遗址距今约1600多年。象雄王国曾经在青藏高原显赫一时,苯教就形成于此时。8世纪象雄被吐蕃王朝所灭。如今与著名的达果雪山、当惹雍错并存的象雄遗址存有无数断壁残垣,供人凭吊和观光。

 古老的象雄产生过极高的文明,它不仅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象雄文,而且还是西藏传统土著宗教“苯教”的发源地,对后来的吐蕃以至整个西藏文化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江孜宗山遗址

江孜宗山遗址矗立在江孜古城中央的悬崖峭壁上,海拔4020米,相对高度125米,在年楚河平原中央显得非常雄峻。宗山面白居寺方向是大面绝壁。沿绝壁右侧的山脊往北,山势陡缓,但绝少植物,山岩皆裸露,呈麻纹,形似马背脊般光溜。往北约六百余米左右,山脊分东西两支,较长的西支山脊的环抱处即白居寺。

●八廓街

位于拉萨市旧城区的八廓街,又称八角街,是一整片旧式的、有着浓郁藏族生活气息的街区。最初它只是一条环绕大照寺的普通街道,后来成为朝圣者的转经路。如今这里已百西藏最著名的转经道和拉萨的旅行商业中心。它集宗教街、观光街、民俗街、文化街、商业街和购物街于一身。八廓街附近还有下密院、印经院、席德寺废墟、仓姑尼庵、请真寺等宗教文化胜地。

八宿嘎学岩画

位于八宿县城以西5公里处的巴冬村牧场上。这里山势高大,坡大路陡,交通极为不便,骑马快行约需一天。整个岩画是在一块巨大岩石上雕凿的。是昌都地区至今发下的唯一一处早期岩画群,它为研究八宿一带早期的社会形态和生活提供了重要的研究资料。

自然景观

雅砻风景名胜区

雅砻风景名胜区是1988年经国务院批准的山南雅砻河流域为全国第二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这也是西藏第一个国家级风景区。该风景区地处藏南雅鲁藏布江中游河谷地带,阳光充足,空气清新,视野辽阔。风景区以泽当镇为中心,向东西延伸十大景区58个景点,景点面积约1580平方公里,风景区内除雅拉香布山海拔6635.8米外,其余地带海拔高度在34503600米之间。

羊卓雍错

羊卓雍错,也称羊卓雍湖(当地人通常简称为“羊湖”),因为藏语“错”就是“湖”的意思。从地理上划分属于山南地区的浪卡子县。羊卓雍错,藏语意为“天鹅池”,是西藏三大圣湖之一,湖面海拔4441米,东西长130千米,南北宽70千米,湖岸线总长250千米,总面积638平方千米,湖水均深20-40米,是喜马拉雅山北麓最大的内陆湖。

冈仁波齐

冈仁波齐是世界公认的神山,同时被印度教、藏传佛教、西藏原生宗教苯教以及古耆那教认定为世界的中心。冈仁波齐,位于东经81.3°,北纬31°海拔6638米(另说海拔6714米),是冈底斯山的主峰。冈仁波齐峰形似金字塔(藏民称象“石磨的把手”),四壁非常对称。
 


目前共0 条评论
我要评论
您现在是匿名评论        登陆       注册
性别:

注册成为本站用户
便可任意更换头像
评价
当前心情
评论内容
  500字以内, 双击计算长度
 



点击表情图即可在内容中加入相应的表情 (一次最多限用10个):
验证码: 看不清换一张
相关热点推荐
昌都市概况
山南概况
西藏自治区
林芝市概况
林芝市
那曲地区
阿里地区概况
拉萨概况
日喀则市
阿里地区
日喀则市概况
那曲地区概况
昌都市
拉萨市
山南地区

散文小说 西藏奇闻轶事 西藏游记 西藏历史故事
马兴鹏作品集 感悟山南 藏传佛教发展之后弘期
散文诗歌 云中天堂:南迦巴瓦峰 神秘消失的古格王朝
林芝民间故事(景区篇) 灵魂信使 —— 秃鹫 喜马拉雅黄金面具之谜
林芝民间故事(人文篇) 去了西藏后的感悟 纳粹德国探访西藏秘史
西藏墨脱民间故事集 拿什么来纪念“西藏游”? 昌都战役之察隅战斗
其他民间故事 | 西藏古象雄文明的四大惊天谜团 杰钦修丹事件
查看更多西藏文艺 查看更多西藏游记 查看更多西藏历史

 ※※※※※※※※※※※※※※※※※※※※※※※※※※※※※※※※※※※※※※※※※※※※※※

 

360搜索 小说阅读网 西藏政府网 西藏新闻网 西藏人民广播电台 西藏旅游信息网 西藏信息中心 西藏藏语言文字网
凤凰网   中彩网 军事网 林芝政府网 新华网西藏频道

人民网西藏频道

中国西藏林芝网 阿里网 
百度   新浪 优酷 日喀则党政网 那曲新闻网   昌都旅游网 山南网 拉萨政府网 
  

免责申明

一、凡本网注明西藏旅游在线网http://www.tibetline.cn)的信息作品,版权均属于西藏旅游在线网,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和发表。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西藏旅游在线网。如有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二、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西藏旅游在线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根据文责自负的原则,该作品并不代表本网观点。

三、如因本网发布的作品内容涉及版权或存在其他问题,请于文章发布后30日内与西藏旅游在线网联系。联系方式:电话(传真):0894-5828306 电子邮箱:93878243@qq.com

※※※※※※※※※※※※※※※※※※※※※※※※※※※※※※※※※※※※※※※

 

欢迎您,您是本网站第 个访问者


中国互联网协会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110报警服务 无线互联网业自律同盟
Copyright © 2010-2015 www.tibetline.cn & www.tibet.nev.cn All Rights Reserved.